重回东北1970(还记得使用粮票油票的那个年代吗)

1. 重回东北1970,还记得使用粮票油票的那个年代吗?

新中国 购物要票的时间 很长,不仅仅局限在改革开放以前,那时啥都要票!

做衣服买布要拿布票,(农村同学管布票叫“布分”)买糖要糖票,买肉要肉票,打酒要酒票,买烟要烟票...什么都凭票,而且每个票供应的很少,还经常缺货。

讲个修火车 北京黑市倒腾面票, 借粮本钻胡同买挂面 的事儿:

火车头三年一大修一个月一洗修,这时候蒸汽机车都得熄火,认认真真排检各个部位.月检,小修车头开进机务段大库就行啦, 年检大修都得回厂---通常哪个工厂造的火车头回哪个厂大修.也有去交通部指定的机车’大厂”的.

有一年俺们火车头从太原机车车辆厂大修回来,路过丰台站,被甩进边沿牵出线等待编组.。上调度楼问. 确认白班没计划今儿个走不了,.俺几个就赶紧进城采购.

(正好书里还夹着些当年的面票)

那时俺那嘎达啥都缺.尤其缺细粮.北京买挂面要面票.要是师徒几个自家吃哪个亲友对付几十斤面票都容易.凑几家就够.可临行师傅们都嘱咐捎几斤北京挂面,“宁差一轮别落一人”,全段职工不给谁捎都不好.每人二斤吧,全段就一千多斤.哪个亲友能拿出这么多面票啊?

俺姐挺发愁.自动化室的王工就出了个主意.说要不上六里桥那边踅摸踅摸?听说那儿有地下市场.赶巧了能碰着偷着卖粮票,面票,布票,券儿...啥的.不过犯法,得长点心眼儿,别让逮住!

俺就穿了个破工作服.跑六里桥那边儿蹭墙根儿,学着捅捅咕咕买面票.一时半会儿谁能有那么多面票儿卖?都是打听着从这儿买二十斤那儿买三十斤.一点儿一点儿的凑,还怕碰着便衣弄进去,谁也不敢多卖,也没人敢多买,一点儿一点儿的凑.凑百十斤赶紧送回去,回头再踅摸.头一天才凑了300多斤,一合计赶紧回丰台站给调度楼送了几盒烟.央求把俺车头拉一边去多停几天.匀出功夫好倒腾挂面.

那时北京大街小巷哪个胡同粮店都有挂面.但不随便卖,一个粮本限购10斤.俺发现粮站的就是看本,收了10斤面票也不做记号,所以拎了挂面就扭头走人赶紧找下个粮站交面票看粮本,拎了挂面再走人.开始推个自行车,后来姐姐看来回倒腾忒费事儿,又从单位食堂借了个买菜的三轮板车,俺也不会骑,推着晃晃荡荡,总比背包轻松多啦.

凑一板车就往丰台站送一车.那时俺姐住太平街,离天坛不远,离丰台可老远了,货场编组站不挨着公路就更远啦.火车头停靠的地方没有板车可靠近的道儿,哥儿几个先把板车尽量弄到离火车头最近的地场,再蚂蚁搬家似的,一点儿一点儿往火车头上倒腾.

朋友们可能疑问:火车头哪儿有空间放这么多挂面啊?说清楚构造就明白了.

众所周知蒸汽机车动力来自高压蒸汽,蒸汽是燃煤热水蒸发来的.二十多米长的火车头有烟囱那一部分是机械动力部分叫机车,另一半看着像个大铁柜是装煤和水的,叫煤水车,机车和煤水车实际各自独立,链接一体接通水管电线中间折叠护罩一遮护,外行看着就是一体.

火车头后边就是煤水车

煤水车下部是30来立方米的空膛盛水.上部能装十多吨燃煤,俺们机车回厂大修没有拉载任务,不用点火烧汽,放光了水柜里的水,正好当仓库,一路上划拉点儿啥好东西都放在水柜里.不显山不露水,外边啥也看不见.

从太原回来必须得买山西老陈醋,几百瓶一箱一箱的早码水柜里啦.俺们几个进城掏腾挂面.留下G师傅看车.看车没啥事儿,就是车头里睡觉.可是就这睡觉就睡出事故来啦.

当工人后 ,邻居是开汽车的”吃香”,常帮助合社(供销社)拉货,有一年冬天给了我家一个猪头票,我就拿着进冷库 买猪头,那是唯一的一次,却见到了惊人的一幕:

凉飕飕的地下冷库里,成扇的猪肉都压摞,猪头就堆在地上!---都走后门了!我们依旧是凭票供应,直到改革开放后很久。

上世纪60年代起 ,也就是1960年起,吃的突然少了。二年级开始家里吃饭分成了两样。原来粮站供应的粮食中,苞米面高粱米多了,白面大米每月每人只有一斤。从这时开始父亲“另看饭”。母亲把全家的“细粮”(大米白面小米)只做给父亲吃,我们吃窝头高粱米粥苞米面饽饽,糊涂粥啥的。

以后唠嗑提起来,就管那几年叫“挨饿那年”。就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粮食定量”----就是规定每个月允许我吃的口粮重量。我定量24斤,父亲母亲定量28斤半。这些口粮现在吃肯定够,现在肉蛋蔬菜水果零食多,饭吃得少。可是一九六零年,突然一下子能吃的东西少了。自由市场不见了,街头只剩几个蹲那儿摆筐卖花生,毛嗑儿,糖球儿,山枣儿,秋子梨。。。啥的小贩儿。琳琅满目的副食品和蔬菜好像一夜之间全没有了。

去农村赶集,不许自由买卖粮食。去粮站买粮要凭粮食本,而且净是高粱米苞米面,豆油每人每个月只供应三两。在外边食堂吃饭除了拿钱,还要交上相应的粮票。所以父亲出差,还得提前告诉母亲拿粮食本去粮站“起粮票”。

1964年 吃的渐渐多起来,但大米白面 食用油,依旧供应的少,大米每人每个月始终没超过2斤一个月。所以大米大多熬粥,过年过节招待客人 吃大米干饭 。豆油每月每人3两,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大米城镇户口供应的依旧少 ,依旧金贵,所以才有郭达的小品“换大米”。

后来听说有的省要支援辽宁豆油 ,被当时的革委会主任拒绝了,所以老百姓都管那位官儿叫“陈三两”。。。

1968年9月下乡了,乡下的大米白面更加稀缺。

记得1971年我调到公社保卫组后去松树沟办案,那时没有饭店。 实行吃派饭。 那回大队会计高兴,招待我们六七个人去他家吃饭,喝了一顿稀溜溜的大米粥。

屯中二哥家二嫂生孩子,城里亲戚来“下奶",送了5斤大米。那一个月 他城里亲戚家可能就甭吃大米了。。。

从1978年开始 我父亲的单位每年过年,派车队去外地买大米, 分给每个职工15斤大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私人可以经销粮店了,大米白面豆油可以买到了,渐渐地就不那么金贵了。

粮票历史很早,解放初期就有,有全国粮票和各地区的地方粮票

重回东北1970(还记得使用粮票油票的那个年代吗)

2. 因为考古会暴露其祖先是中国人徐福的?

日本考古学发端时间和我国差不多。我国现代考古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挖掘是李济先生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后他又主持挖掘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遗址,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

而日本近代的考古发端于1877年,其标志是美国学者摩尔斯对位于东京都南部的大森贝丘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也是同年,诞生了日本第一部考古学著作,也就是日本文部省组织编篡的《百科全书•古物学卷》,实际上是一本译著。

两年后,日本人开始了独立的考古挖掘,首先是发掘了茨城县陆平贝丘遗址。1884年,日本人类学会成立,1886年,《人类学会杂志》出刊。同年,在东京都弥生町遗址发现了陶器,“弥生时代”、“弥生文化”、“弥生陶器”由此得名。1886年,枥木县足利古坟被发掘。

这些发现奠定了日本考古学的基础。众所周知,要考察文字诞生之前的人类活动和历史,只能靠考古发现,当然命名也是如此,现在众所周知的日本历史分期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都是因为考古发现的当时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典型标志命名的,当然其中有所争议,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弥生时代只是假说,也有人认为绳文时代只是地方性的文化现象,不具有普遍意义。

当然,既然是中华文化圈中的国家,一个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就是历史上的中日交流,事实上,最早的也是最为看重的文化财中,就包括有中国“出口”日本的器物,比如“汉委(倭)奴国王”金印、最早的佛经手抄本等等。

日本人还很喜欢参与中国的考古发掘,比如前几年出版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的作者宫本一夫,就参与过多次中国的考古研究项目,他自己在采访中说:“我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参与过考古挖掘,(足迹)遍布内蒙古、四川、山东、湖北、江苏、新疆、辽宁等地。1995年,我在长江流域的三峡大坝附近考古研究。”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是水田农耕起源地及解明初期青铜器。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讲谈社那一本他自己的序言。

至于日本人是不是不敢进行考古,这个问题完全与研究兴趣有关。比如如果判定一个遗址可能出土对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认识不利的证据,也许会怯于挖掘,但如果有那个自信,迫切需要寻找祖上曾经阔过的证据,又有机构、经费、人员支持,那没有理由不挖掘。日本的情况属于后者。

除了前面提到的人类学会之外,博物馆、文化财研究所、公立大学、私立大学、都道府县及市属研究机构并不少。知名的有东大,大阪,北海道,筑波,庆应,三重,熊本,立命馆,明治等大学的史前史研究所,奈良县僵原市的僵原考古研究所等由知名考古学者创建的研究所,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和奈良国立博物馆等博物馆等等,这是机构。

人员方面,有考古学专业的大学,一般都会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有的还有助教1人,日本的大学设立考古学教专业的共有50多所,另有100多所大学开设了考古学通论课程,有不少大学聘请客座教授承担部分课程的讲授。这部分教师力量,加上其他机构的考古工作人员,日本从事考古调查、发掘及其行政管理的正式人员近7000人。这是人员。

日本自六十年代经济腾飞开始,对学术项目的立项、审批也随之井喷。自60年代后半起,由于各地大规模基本建设项目的纷纷上马,考古发掘申请项目激增。在1962年,全日本考古发掘申请项目仅443项,其中配合基本建设发掘277项,仅占申请总数的约百分之六十。1975年达到2825项,其中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为2694件,占申请总数的约百分之九十五。

到目前为止,日本考古学学术立项依然保持了每年大约300个项目的规模。这是经费支持。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主动实施考古发掘项目1803项,按每年六百个计算,大约是日本的两倍,当然从历史遗迹的丰富程度和历史资源的丰厚程度来看,日本的考古项目立项能到中国的一半,当然不能说他们不敢挖掘。日本人是非常热衷于找寻自己文化独立发展和影响到周边国家的证据的。

至于是不是徐福的后代,稍微算一下时间也知道不可能,都不需要提出什么分子人类学的证据。徐福出生于约公元前3世纪,最后一次出海是公元前210年。而日本列岛最早有人类活动迹象可以追溯到玉木冰期(大约1.8万年前),徐福再厉害,时空旅行总是不会的吧。

和其他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的人种演进一样,日本的人种也并不单一,基因检测发现,有一个独特的基因片段“D2”,在东亚只存在于日本,与之同源的是印度的土著安达曼人,这支土著则来自小冰期的澳大利亚。这个人种的最大特性是,身材矮小皮肤偏黑,眉弓较为突出,也就是俗称的“矮黑人”。矮黑人比黄种人和白种人都更早的走出非洲大陆,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由于冰期以及竞争因素,逐渐的边缘化,亚欧大陆逐渐变成黄种白种的天下。

所以实际上日本人种的最早祖先应该是在日本还没有从大陆分离出去之前登陆日本的某支安达曼土著,其到达日本列岛的时间可能非常之早,当然这也是假说,需要更多考古和分子人类学证据,但毫无疑问,现代日本人种的祖先肯定曾经联系过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因为日韩在O2b基因有很大交叉,相反中日O3的基因交叉并不大,说明两者并非同源,人种传播方向、最初族群都不相同。

当然,的确有大陆人登陆过日本,将自己的血统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那就是扶余人。在公元前21世纪,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建立了一个大型部落联盟“肃慎”,还征服了吉林一带叫做“惠漠(濊貊)”的民族。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肃慎被匈奴逐步逼上绝路,惠漠的“扶余”部落崛起,统一本族民众,建立了“扶余”国,定都“扶余城”。

公元前1世纪,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而日本经过古坟时代的洗礼,开始与朝鲜和中国广泛交往,之后也接受了一匹败于新罗国之手的高句丽扶余贵族,所以日语中体现了部分阿尔泰语系的扶余语的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假如你穿越回1937年?

谢邀!我会加入地下党,为保卫祖国,做我力所能及的工作。

4. 历史上有哪些臭名昭著的实验?

直奔主题,本文分享3个臭名昭著的实验!

小艾伯特实验

1920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正在进行一项恐惧实验,他想通过这项实验来证明,人类的恐惧是可以控制的。

在挑选实验对象的时候,华生选中了当时只有9个月大的小艾伯特,而小艾伯特的母亲,在不知道是什么实验的情况下,就认可了这项实验,而她,每天都能收获1美元的报酬。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华生让小艾伯特接触了一些事物,有熊熊燃烧的火焰,有聪明乖巧的狗狗,有活蹦乱跳的兔子,还有一只毛茸茸的小白鼠。

面对这些事物的时候,小艾伯特并没有感觉到恐惧,相反,他还对小白鼠非常感兴趣,每当小白鼠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他总是伸手去摸,然后跟小白鼠玩耍一番。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华生加入了一个刺激性的变量,当小艾伯特接触小白鼠的时候,华生会使劲敲击一根大铁棒,使其发出刺耳的噪声,小艾伯特被巨大的声音吓了一跳,嗷嗷大哭。

后来,每当小艾伯特接触小白鼠的时候,华生都会敲一下大铁棒,故意吓小艾伯特,经过了很多次实验之后,小艾伯特已经形成了条件发射,每当跟小白鼠接触,就会有恐怖的声音出现。

在实验的第三阶段,华生故意将小白鼠放在小艾伯特的面前,他不再敲击铁棒,不再发出刺耳的声音,但小艾伯特还是出现了恐惧的情绪,每次看到小白鼠,都会被吓得嗷嗷大哭。

不只是小白鼠,面对其他带毛的事物,比如小狗小兔子,甚至是老人的胡子,小艾伯特都会表现出恐惧的情绪,而这些恐惧,一直伴随着小艾伯特的成长。

生活当中,毛茸茸的东西太多了,包括妈妈的头发,于是,小艾伯特每天都处于恐惧的情绪当中,年仅6岁就因病去世了。

口吃实验

上世纪30年代,人们对口吃还没有完全了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口吃是一种遗传病,天生就是口吃,所以没有治疗的方法。

当时,著名的语言病理专家温德尔·约翰逊却有不一样的想法,他本身就有口吃的毛病,可是在他的记忆当中,自己小时候是没有口吃的,讲话还算流利,直到老师讲到口吃是什么之后,自己才渐渐有了口吃的毛病。

温德尔的父母带着他去了很多医院接受治疗,可都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后来,恩德尔长大了,他决定自己寻找治疗口吃的方法,于是,他变成了一位语言病理专家,而且还策划了一场臭名昭著的口吃实验。

在这次实验中,温德尔找到了22个无辜的孩子,实验只为了证明一件事:口吃并非是遗传病,而是后天引导形成的。

1939年,实验正式开始,温德尔将22个无辜的孩子分为两组,每组11人,其中5个是有口吃的孩子,6个是正常的孩子。

对于第一个小组,温德尔采取了积极的方式进行引导,无论孩子有没有口吃的问题,温德尔都明确告诉他们说话没有问题,而且鼓励他们多讲一点话,即便孩子讲话结巴很严重,温德尔也给予了肯定,给对其进行鼓励。

对于第二个小组,温德尔采取了消极的方式进行引导,无论孩子有没有口吃问题,都被温德尔暗示他们有口吃问题,并严格告诫他们,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要结巴,为了不让孩子怀疑,他们甚至还编造了一套理论,来证明这些孩子有口吃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之后,实验结果出炉了:

第一个小组,每天接受鼓励的孩子,原本有口吃的孩子都有了好转,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严重了一点。

第二个小组,每天被暗示患有口吃的孩子,原本正常的孩子患上了口吃,原本有口吃的孩子口吃更加严重了,甚至出现了语言退化,不会讲话了。

经过这项实验之后,温德尔写出了很多篇论文,获得了诸多奖项,在语言病理方面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可是实验当中的孩子,却因为这项实验被影响了一生。

母爱实验

1932年,日本731部队在东北进行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超过10000人在实验中丧生,而母爱实验,只是日本人闲着无聊,为解闷而进行的一项实验。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是母爱,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母亲保护孩子都是一种天性,日本人很想知道,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母亲是否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拯救孩子,又或者说,母亲会舍弃孩子,独自活命。

实验的第一个阶段,日本人将一对母子关在一个密封的房间里面,然后往房间里面释放毒气,然后一个个嬉皮笑脸地观察着母子的反应,想看看她们如何自救。

面对猛烈的毒气,母亲把孩子紧紧抱在自己的怀里,用衣服包住孩子的头,试图阻挡一下毒气,做完这一切之后,她才用手掌捂住自己的口鼻。

然而,日本人在这项实验中,根本没打算留活口,他们掐着秒表,想看看母子俩能坚持多长时间,最终,母子两人都在毒气中丧生。

实验的第二个阶段,日本人将一对母子关在一个铁皮房子里,然后将铁皮房子加热,房间的温度越来越高,脚下的铁皮越来越热,鞋子开始融化,脚掌开始被铁皮炙烤。

日本人嬉皮笑脸地看着,他们想要看看,母爱是否真的那么伟大,母亲是否会踩着自己的孩子求生?

面对铁皮的炙烤,母亲牢牢把孩子抱起,不让孩子接触地面,自己独自承受着炙烤,一直到自己的生命结束。

如此惨烈的场景,非但没有唤醒日本人的一丝丝人性,反而还唤醒了他们的兽性,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他们又用很多对母子进行了实验。

写在最后:

这些臭名昭著的实验,原本应该被我们牢记心头,时时惊醒自己,然而,有些人却选择了忘记,甚至选择了原谅!

这是否值得我们反思呢?

5. 延安出过哪些名人?

说说古代的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壮丽史剧。

黄帝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约生活于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宽厚仁慈,任贤用能,嫉恶如仇,以德治天下,率领氏族部落成员,“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井、火食(熟食)、衣裳、冠冕、釜甑、陶器、舟楫、车、杵臼、旃、宫室、棺椁、镜子、货币、几案、天文历书、嫁娶制度、分土建国、礼制法度、市场、坟墓、兵法、弓箭、指南车、阴阳之事及日常生活器具、政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在诸多古代典籍及民间传说中,均颂赞为黄帝发明制作。《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黄陵县建有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20世纪,桥山及其周围出土大量新石器彩陶文化遗存,为黄帝时代的有力史证。

周惠达

字怀文,西魏文安郡(今延川县)人。追随宇文泰,任秦州司马、大将军司马。宇文泰为相主政,任惠达悉理政务,“军国草创,(与尚书毛遐)二人积粮储,治器械,简士马,魏朝赖之。”(《资治通鉴》)大统四年(538),任西魏尚书左仆射,旋任尚书右仆射。性谦逊,位显不居功,惟才是举,举荐奇才苏绰深得宇文泰嘉许,授仪同三司。薨于大统十年(544)。隋开皇年间(581~600),文帝追封其为肖国公。

刘迦论

延安人。隋大业十年(614)五月,起兵反隋,自称皇王,建元大世,聚部众10余万,与稽胡族义军相呼应。隋以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率军镇压。双方激战于上郡(今富县一带),刘迦论及将卒万余人牺牲。

杨偕

字次公,北宋人。其父杨守庆,先在南汉为官,后归顺北宋,任坊州司马,全家定居中部县(今黄陵县)。仁宗时,杨偕中进士,出任坊州推官,后授侍御史。宋仁宗废郭皇后时,杨偕与范仲淹、孔道辅上疏力争,仁宗嘉纳之,擢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河中知府,后任邢州知府。荐神楯劈阵刀,仁宗大加称赞,令各路军习其阵法。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致仕。

刘延庆(1068~1127)

刘延庆,宋保安军(今志丹县)人。任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鄜延路总管、泰宁军节度观察留后、承宣使等职,攻克西夏成德军,官拜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宣和年间(1119~1125)征讨方腊建功。徽宗北伐,延庆任宣武都统制,督兵10万征辽。辽将萧干率大兵而来,延庆战败,闭寨不出。萧干分兵断其粮道,擒宋军守粮将王渊并士兵两人。萧干命将两宋兵缚住双手,遮住双目,置于帐中。至午夜,闻辽兵对话:“汉军十万压吾境,吾帅统兵三十万,敌之有余,明日分三路出击,全歼汉军。”稍停,辽兵设计放两宋兵回告延庆,延庆不知是计,心甚恐。次日,果见营外火起,以为敌大兵到来,遂命大军烧营逃跑,军士竞相逃命,直退至保雄州。延庆因丧师被贬职。北宋末,延庆复为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延庆分兵守京城。金兵攻陷京城,延庆引万余众夺门而走,为金追兵所杀。

解元(1089~1142)

字善长,保安军德靖寨人(今志丹县旦八镇境内)。行伍出身,疏眉俊目,猿臂熊腰,善骑射。先在清涧任都虞侯,建炎三年(1129)在宋将韩世忠麾下为偏将。韩率兵出大邳,大队金兵来犯,兵士皆惊骇,解元领二十骑先行,获金兵细作,得知金兵行动。适遇数百金兵到来,解元陷入金阵,拼力冲杀,将其酋长刺死,其余皆遁。解元因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杨兆

字梦镜,明朝肤施(今延安市)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二甲第八十名。为人“风度凝峻”,“才兼文武”(清《延安府志》),曾出任青州知府、绍兴知府、密云参政。军训严谨,驻边多次晋功,升蓟辽总督,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重视家乡兴学,曾个人赞助设立“杨公书院”,并亲书“云山一揽”题刻。

6. 南阳为什么有东北人?

1. 南阳有东北人2. 这是因为南阳地处中国中部,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流动。东北地区人口众多,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一部分东北人选择到南阳等地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3. 此外,南阳地区也有一些企事业单位或者学校会有东北地区的人员调动或者招聘,这也是南阳出现东北人的原因之一。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南阳也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人口结构,这对南阳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 中山医学院与南方医科大学?

先说结论,中山医学院要好于南方医科大学,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两所大学。

中山医学院

中山医学院的全称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怪,两个中山。这个不是瞎加的,表明中山医学院的比较独立的身份。

2001年,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中山医科大学改为中山医学院。

在2000年左右的合并潮里,很多医科大学被综合性大学合并,医科大学都有要求保留原来的名字,像华西医学院、同济医学院、湘雅医学院等。里面就北大医学部没有保留名字。复旦合并了上海医科大学,刚开始也没有保留名字,后来上医大怒,经过一番波折,复旦的医学院现在的全称是这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跟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这些医学院要保留名字呢?原因是,它们独立的时候,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在1961年就是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在国内外影响都很大。到现在,中山医学院在国内医学院里也能排进前10。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是A-,口腔医学是B+。

不过,中山医科大学是老的中山大学里分出来的,所以,它们俩的合并顺理成章。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曾经是军校,叫第一军医大学。军医大学一共有4所,第一到第四军医大学。

一开始第一军医大学的实力也很强,1951年创建,刚开始在东北,后来一路往南迁,到1970年,迁到广州。2004年,第一军医大学从军校变成普通高校,并且改名叫南方医科大学,是广东省属高校。

1979年,南方医科大学成为全国重点大学。到现在,南方医科大学有5个国家重点和重点培育学科,有10个博士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最关键的临床医学得了B,口腔医学得了C-。

这个结果不如中山医学院。

就业

不用说,中山医学院的就业要好于南方医科大学,原因就是中山医学院的名声远大于南方医科大学,业内认可度很高。另外,中山医学院是985大学下的医学院,就业优势比较明显,南方医科大学不好比。

不过,学医都不简单,即便考上南方医科大学,也是极好的。而且不论考上哪所大学,考执业医师执照才是关键。

大家觉得呢?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12)
江策丁梦妍最新章节修罗战神小说全文阅读(
上一篇 2024年06月07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6月07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